3.96万张病理切片、14.86万页纸质材料、数不清的加班夜……这是济南山东新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肿瘤细菌疗法实验室科研人员十多年的青春。十年磨一剑,他们完成了细菌溶瘤0到1的突破,用于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生物制品1类新药“注射用戈氏梭菌芽孢冻干粉”,目前已完成I期临床试验的第一剂量组临床试验研究,预计2025年申请1类新药上市许可。
记者了解到,新创生物已申请戈氏梭菌溶瘤相关专利28项,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入选2022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并凭借丰硕的科研成果入选山东省瞪羚企业“自主创新十强”、济南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济南市通过基金赋能,推动其研发的国家1类新药进入I期临床试验。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2020年全球新增病例约1930万人。细菌溶瘤成为近来年最受关注的抗癌新方向之一。“这种方式可以溶解整个肿瘤组织,破坏癌细胞赖以生存的微环境,同时刺激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有效抑制肿瘤转移,预防肿瘤复发。”新创生物技术总监王勇形象地比喻,细菌“吃”了肿瘤后,还能起到疫苗的作用。
新创生物与这一课题结缘,还得从2010年说起。当年,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魏明谦来济,与新创生物的课题研究领航人邢来田探讨合作事宜时,提到了从袋鼠胃液中分离出的、对恶性肿瘤有治疗作用的厌氧戈氏梭菌。邢来田敏锐地察觉到戈氏梭菌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随即与魏明谦合作,组建了科研团队,全面启动了戈氏梭菌溶瘤的研究。此后,他们买断了戈氏梭菌有关的全部专利和知识产权。
创新之路必定满是荆棘。2013年6月,他们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就细菌溶瘤项目进行沟通和咨询时,CDE提出了疑问:“细菌打进人体怎么保证安全?会不会溶解正常的组织?这个厌氧细菌会不会在牙龈的乏氧区、肠道乏氧区等部位存活?溶瘤后细菌由肿瘤局部侵入血液怎么办?”
国家尚缺乏溶瘤细菌抗肿瘤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等关键技术体系。新创生物还需要建立一个芽孢高效制备、纯化和制剂制备的工艺路线及生产过程控制标准,打通适合芽孢工业化生产的技术通道。继续下去,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而且审评审批难度大。他们还是硬着头皮,从0开始,在这个盲区一点一点摸索:没有资料,自己积累;没有参考数据,自己做实验总结;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各地请专家。“我们专门买了可随身携带的微型投影仪和自动撑合的小屏幕,经常趁着专家们吃饭的时间,跑到餐厅向人家汇报,请教问题。”说起那段经历,王勇表达最多的是感恩。
苦心研究三年,2016年6月,他们带着数据资料再次来到CDE时,有人竖起了大拇指,并鼓励课题组:“再加快研发进展,争取早报早批,早开展临床试验,力争成为国际上第一个细菌溶瘤药物。”
就这样,三年,三年,又三年。2020年7月1日起,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必须赶在这之前递交“注射用戈氏梭菌芽孢冻干粉”临床试验申请,否则之前的很多工作都得推倒重来。两个半月的时间里,科研人员没有休息过一天,累了就枕着白大褂,在会议室的地毯上眯一会。一直到6月24日凌晨5点,所有的工作准备就绪。他们回家换了件衣服,带着186公斤重的材料去了北京。
“终于拿到了!”2020年9月9日下午2点,走廊里的一声高喊,宣泄出了这10年来的煎熬。他们的生物制品1类新药“注射用戈氏梭菌芽孢冻干粉”,成为世界首个获得临床试验许可的细菌治疗实体肿瘤创新药物。
“我们已经在天津市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北大医疗鲁中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启动临床试验,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目前已经完成I期临床试验的第一剂量组临床试验研究,创新药预计2025年申请上市许可。”王勇说。(王健)